提到日本陶器,您是否會想到傳統工藝品、日本餐具、茶具等?雖然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很多陶器,但有些人可能對陶瓷不太了解。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陶瓷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
這次我們就來了解此類陶器的特色和歷史。
陶瓷通常被稱為陶瓷。顧名思義,它大致分為陶瓷和瓷器。每個功能的簡單總結如下。
“陶器”
・主要材質:黏土 ・不透光 ・比較厚且柔軟
“瓷”
・主要原料:岩石・透光(因為含有大量玻璃)
・又薄又硬
縱觀陶器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陶器是繩紋陶器,距今已有12,000年的歷史。
此後,該技術透過與朝鮮半島的互動而發展起來,在中世紀時期,以瀨戶為中心的日本各地出現了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工廠。從室町時代開始,受茶道的影響,日本創造了獨特的陶器。到目前為止,所有瓷器都已經製作完成,但據說第一批瓷器是在 17 世紀初期在佐賀縣有田市製作的。由於從伊凡裡港出口,有田燒也被稱為伊凡裡燒。
江戶時代,以彩畫等裝飾給人高雅印象的京都燒在京都開始流行。
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民間美術運動興起,提倡工藝品的內在美在於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無名工匠的手工藝所創造的日常雜物,並一直延續至今。直到今天,我想這已經被傳承下來了。
雖然我們不能涵蓋所有時代,但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徵和趨勢。
為了了解這些差異,我們在觀賞陶瓷時該注意什麼?這個欣賞點叫做“風景”,但這次我主要關注兩點:“釉色”和“質感”。
關於第一層釉。
它也被稱為釉。它的作用是在陶器表面覆蓋一層玻璃狀薄膜,使其美觀、閃亮。施釉的方法有多種,包括浸釉和噴塗。有趣的是,顏色和味道會根據所施釉的厚度而變化,質地也會根據原料(例如灰燼或石頭)而變化。
關於第二個紋理。
首先可以看到和欣賞的是石蝦虎魚。這是指土中所含的石頭在燒製過程中爆裂並出現在表面的狀態。粗獷的質感也被稱為茶藝大師所青睞的侘寂風景。
接下來是「滲透」。陶器出窯後冷卻過程中出現的類似裂痕的現象。這是由於陶器本身和釉料的收縮程度不同所造成的。裂縫本身可以說是陶器味道的一部分,但當您將其用於食物和飲料時,您也可以享受隨著時間的推移,顏料滲入陶器中的顏色變化。
這樣,陶器就可以當作一種觀賞物品來欣賞。
這次的內容只是大概的歷史和特點,但各產區的特點差異就更加深刻了。
全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窯爐,但如果您找到有興趣的窯爐,不妨去看看。